“You伴我行”校友访谈——访陶晓波

陶晓波:感恩母校,奋力成长

被访者:陶晓波,1999级bwin必赢本科,2003级企业管理硕士,现担任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采访者:徐伊婷,北京工商大学2022级企业管理研究生

Q:陶师兄您好,请问是什么样的契机使您选择了进入高校工作呢?

可以说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我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教师,高考时的打算是本科毕业和家中长辈一样当一名中学教师,来到北京工商大学之后遇到了黄桂芝、孙永波、何辉等很多优秀敬业的任课老师,更坚定了毕业后成为教师的理想。但是没想到的是,我在大四的时候很幸运地获得了保研的机会,当时张春萍书记还专门找我谈话,鼓励我在研究生期间继续努力学习。

读研时我当了班长,想锻炼下自己的社交能力与管理能力,以便毕业后找个好点的工作。研二的时候,我在导师黄桂芝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对学术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黄老师鼓励我读博,并全力推荐引导我进入中国人民大学bwin必赢吕一林教授的团队做事。我做的第一件工作是翻译一本书的其中两章。翻译的工作我从来没有做过,很有意思,所以我一下子就投入了进去,认真完成了任务,工作质量获得了团队的认可。

之后我专程拜访了吕一林教授,她很和蔼地问我当时在做什么研究工作。那个时候我正在黄桂芝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购物中心商户组合方面的研究,于是就将研究构想与思路向吕老师进行了详细汇报。吕老师听完很满意,给了几方面的指导意见,并鼓励我继续深入做下去。后来这个选题就成为了我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我也成功考入了心心念念的中国人民大学,成为了吕老师的博士生。

我能够走上这条道路,要感谢在北京工商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期间各位恩师的培养,她们对我的影响很大。在读书期间,我在导师们的指引下接触了一些教材、课件之类的工作,接触了一些教学方面的事项,相当于提前了解了大学教师的工作环境。我本来对教师这个行业就比较向往,所以博士毕业的时候,很顺利地来到了北方工业大学工作,也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

我觉得人在冥冥之中,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着你往前走,但是你自己的内心要坚定,不要摇摆。一摇摆,即便有机会放在你面前,你可能也把握不住。

Q:您日常的工作主要包括什么呢?

我的主要工作是研究生院副院长,主管研究生工作。此外还有日常的教学、科研、指导学生方面的工作等。

Q:了解到您是从教学的副院长转为研究生院副院长,您这么一步步走下来有什么心得吗?

当教学副院长的时候,我接手了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我们学院的国际认证。这项工作持续了4年,学院全部4个专业都通过了专业认证,最后形成了800页的全英文报告。

我在这项工作中,对本科人才培养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从培养目标到毕业目标,再到每门课程的设置与授课目标,再到课程授课质量的反馈与纠偏机制的建立等,这个闭环系统应该怎么管理,每个环节到底应该怎么去做。以后再做相关工作就会很熟悉了。

可能也正是因为有了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积累,所以才有机会担任研究生院副院长的工作。

Q:您在工作的过程中有没有令您印象特别深刻,甚至是对您职业生涯有所影响的,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挫折的事情?

这个还真的有,教训更多一点吧。我第一年当系主任的时候,大类招生刚开始,学生在大一第二学期再做出选择——在工商管理和会计之间二选一。通过摸底,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倾向于选会计,我认为实质上他们是对两个专业都缺乏了解。

因此我们做了很多工作,请校友宣讲;给学生家长写信;跟学生干部聊天。但是效果不好,非常不好。因为连续两届还是三届,学生分流的时候基本上选的都是会计专业。

这可能是我整个职业生涯最大的一个挫折吧,你做了大量工作,觉得已经尽全力了,但是结果却并不好。

Q:您经历了这次挫折之后,现在有没有应对这个局面的新方法?

现在也还在摸索。比如说现在的工商管理专业,完全可以和数字化人工智能结合。大一大家会学高数,也可以增加编程语言的课程。但商科的内核不会变,咱们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是:精方法、懂技术、善实战。学生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 厚积薄发。

咱们以后的专业可能会是真正的按大类培养。在管理大类里面,每一个老师都要结合他以前的经历做一些改变。未来这个时代变化会很快,老师同学都要改变。

Q:您对我们现在在读的学生,毕业后想进入高校当教师的同学,有没有什么建议?

首先肯定得有个博士学位。其次,在博士期间最好有一些教学经历。更重要也很有挑战性的事就是要多出成果,多出好的成果。

现在很多博士都想到高校去求职,在简历中如何能凸显你的竞争优势,要靠成果。重要的不是数量,有一篇高水平、标志性的成果就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叫1万小时定律:只要在一个领域付出了1万小时,比如说一天能付出10个小时,一年是3,000小时,三年下来差不多有1万。如果整个博士期间,都集中精力在一个领域深耕,你就会成为专家。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勤思考,要思考方向。我还记得以前我导师说过一句话:“做学术是什么?就是在一个屋子里,找到一些人,把他们邀请进来对话。” 所以找什么样的人进来说话很重要,另外这个房子怎么去构造,那是你的能力和本事。把这个房子搭好了,你自然就能知道你应该请谁过来跟你对话。什么是对话,那就是文献综述,通过文献综述和已有的成果进行对话。告诉别人我尊重你的成果,但是我有新的发现。如果这样的话,你就能很快地成为一个优秀的学者。咱们国家给了年轻人很多机会、很大的成长空间,如果愿意走这条路,讲求效率的话,那都能走得很好。

Q:现在就业的环境比较严峻,您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我们现在的研究生有什么建议吗?

对于研究生的就业,一个是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早一点去实习。

还有一个,就是如果想去做公务员的话,平时没事的时候可以去看一看考公务员的真题,作为平时生活的一个调剂。然后在考试之前,集中一两个月重点突破。

另外要多去关注一下形势变化,比如说假设明年北京市鼓励大家去当村官,会给很好的政策红利。大家可以去关注一些比较好的平台,网站或者一些公众号,他们会定期推送。

最后一点就要走出学校,多去跟外校的学生交流。因为找工作求职实际上是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的组合,要把各方面资源利用起来。

Q:现在也有同学在找工作和考博之间犹豫,想问问您对此的看法?

这二者并并没有任何冲突。考博的话,实际上现在很多学校的考核是申请审核制。先交简历,简历筛完才会通知你去面试。大约有两个月的时间准备,应该也是来得及的。

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我的研究生今年考上了人民大学bwin必赢的博士。他是刚开始的时候交简历,就看你跟导师有没有成果。之后会剩下二三十号人,一个笔试一个面试。笔试是三小时全英文的,就是看你的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以及设计研究的这样一个能力。面试的老师会围绕你在研究期间做的研究,和你未来的研究设想方面提问。

作为一个学术研究生,应该明白研一进来就应该搞学术,不会的都要多问。个人能力是有限的,一定要多去跟导师请教,多问同学和师兄师姐。而且如果我们能用我们学到的学术的东西,去解释分析现实问题,这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一件事情吗。

所以不需要纠结,因为可以先找着工作,到考博前再去准备也可以的。找工作的时候也要去念念英文,锻炼英文能力、逻辑表达能力。

Q:不知道您在学校里有没有一些招聘高校老师的经历,您在这个招聘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问题,或关于应聘者的身上的闪光点想与我们分享的?

参加过招聘工作,主要看简历上有没有标志性成果,考察应聘者的基本素养。一般成果还可以的博士生都会纳入面试范围。

我们会进行结构化面试,事先设计好题目,主要看大家对高校教师这个工作的理解。我的看法是,如果应聘者仅仅将高校老师看做纯科研人员的话,就不太适合。高校教师还有一个很大的任务,是要进行学生的培养。

我比较看重的闪光点,一个是科研成果,一个是逻辑表达。在面试的时候我会关注应聘者的口头表达能力,他可能说话很慢,也不抑扬顿挫,但是每说一句话都在认真地思考,而且前后的逻辑性很强。

Q:那么站在您的角度上,对未来同学们的就业选择有没有什么建议呢?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咱们国家现在正面临着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国际形势也有较大变化。国家走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路上,需要大量的人才。适合大家发展的空间很大,关键看你是不是被需要的那个人。

以前有句话叫“是金子总会发光”,现在可能不一定了。你要学会去展现自己,同时,你得知道你要展现什么。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现在是人工智能时代,假设未来大量的行业需要程序训练员,或者叫模型训练师,去对人工智能进行训练。那这种训练师我们专业的同学可以去做吗?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最擅长的沟通能力、逻辑思维、管理控制能力,在人工智能训练中也会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一直认为实习很重要。我在人大读博的时候,博导鼓励我们去必胜客这种地方实习,他认为做研究不能脱离现实。这个观点是我到现在也觉得很对。

另外,我非常鼓励咱们管理专业的同学学习编程语言。比如说Python、R语言。这些硬技能无论对科研还是工作都很有帮助。

大家不要以为毕业知识就固化了,恰恰相反。研究生期间掌握的重点其实是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悟性。知识永远在更新,但是这套思维能力读研期间已被训练好。

Q:那么在实习工作的选择上,我们应该照着未来最终就业目标找相似的实习,还是可以去多尝试一些不同的岗位?

实际上选择什么样的实习并不重要,不管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总是在往上跳的,你要通过不同行业的积累,让自己身价升值,这是一条路。第二条路是在同一个行业里面从低往高跳。

未来的市场环境变化很快,你很难说现在的目标未来就是个好目标。但是你可以找一份实习先干着,按照我刚才说的这两条路径看能不能往上跳,如果你发现这两条路走不通,那可能刚开始的选择有问题,一定要灵活变通。

Q:在读研过程中除学术能力外,还有没有其他能力是应该有所提高的?

社交能力、口头表述能力等能力都很重要,世事洞明皆学问。